在外界仍对保险资金输血信托津津乐道时,在保险资管人的眼里,形势已经悄然变化。
一些此前对信托兴趣甚浓的保险资管人士,如今对信托已是冷眼观瞧。
“不太敢买信托了,风控做得太差了。”前述保险资管公司产品部负责人表示,目前接触到的信托产品,总体风险过高。
上海一位中小保险资管公司的总经理亦表示,目前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较少,主要担忧整体宏观经济不乐观的情况下,信托产品风险会增加。
事实上,在信托产品投资新政放开之初,保险资金对信托风险的警惕心就一直没有放松过。在保险资管人看来,与信托公司合作,真正掌握项目的实际情况,是保信合作比较理想的模式。
保信合作也在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前述保险资管公司的高管透露,现在更倾向自己“定制”信托产品。也就是由保险资管公司自己寻找基础资产项目,通过信托公司做成信托计划发行。自己作为投资人,可以拿到10%左右的收益率,而信托公司只作为通道收取少量的通道费用。保险资管公司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不过,多数信托公司并不愿意“屈从”于只做通道。多家信托公司人士仍表示与保险资金的合作还主要是以信托公司主动管理型的产品为主,但是为了争取到保险资金,一些信托公司也在开发一些适应保险资金特点的针对性产品。
“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投资能力强,要求合理收益。”针对保险资金的这些特点,北京某信托公司人士介绍,公司正与保险资管公司合作推出一些资金规模较大、期限较长的信托计划,比如资金达到十几亿规模,3年到5年期,甚至5到10年。主要投向除了基础设施、持有型的商业地产外,还有就是养老社区和保障房。
“在养老社区项目中,信托可以发挥固有的聚合、管理优势,将开发力量、养老社区管理机构聚集起来,这比保险公司自己做要有优势。”养老社区项目是公司目前发展的重点之一,收益率也一般可以覆盖保险资金6%-7%的成本。保障房项目利率也在贷款基准利率上下小幅浮动。但收益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信托掌握着主动管理权。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