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刹理财险: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格局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对于再次向理财险“踩刹车”,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保险的创新发展使得网售理财险的风险开始出现,而靠退保实现高收益可能是其“被下架”的主要原因。
因此,理财型保险产品抑或是保障型保险产品的业务结构,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公司的自主经营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及其背后的经营风险,不仅关乎保险公司经营效益,同时关乎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甚至影响系统性金融安全与稳定。
对于过热的理财型保险产品,在部分保险公司受困于市场竞争不能自拔时,保险监管部门及时的“刹车”尤为重要。
不过,市场需要的是“点刹”,而不是“急刹”,这样才能在控制整个行业风险的同时,使符合监管要求的高收益理财险得到发展,并最终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格局。
点刹“三重奏”
自2009年开始,保监会便引导行业调整业务结构,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功能。2012年以来,保监会陆续出台多项举措,吹响了点刹“三重奏”,试图扭转理财型保险产品占比过高的问题。
点刹1:启动人身险费率改革
2013年8月,保监会下发《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启动了人身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在“普通型、万能型、分红型人身险”分三步走的改革路径指引下,保监会分别于2013年8月、2015年2月和9月启动了普通型人身保险、万能险和分红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工作。
至此,人身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使得保险业务结构逐步回归保障。
可知,2012年以来,保障程度较高的普通型人寿保险占比逐年提高,在2013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保费,2014年更是达到4296.49亿元,占人寿保险业务的比例由2012年的10.89%增长至2014年的39.41%。
同时,长期以来“一险独大”的分红险占人寿保险业务的比例由2012年的88.17%下降至2014年的59.70%,人身保险的业务结构逐步回归保障,理财型产品占比过高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点刹2:“降温”理财险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2月,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高现金价值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发布,对热销中的代表性理财险产品直接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