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规模论”
“银保产品往往弱化了保障功能,强化了投资功能,可以说,由银保渠道带动的保费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保险企业对消费者消费自主权的漠视,甚而出现存单变保单的"被保险"现象。”某寿险公司负责人对记者称,普通的银行柜台,应当销售简易型、保障型的产品,既有别于银行理财产品,又不易产生误导;而相对复杂的理财型产品,应当转战于私人银行的理财中心,面向高端客户。
目前市场上,一款寿险产品往往嫁接了诸多功能,既拥有保值增值的理财功能,又附加了诸如重大疾病、意外险等多重保障,“身兼数职”。
以分红险为例,目前分红险保费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但分红险是否为诸多消费者真正所需要,不得而知。权威的消费者需求调研,并没有在全行业普及和推广,即使存在单个公司的调查,其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同样值得商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保险产品的功能越多,尤其是带有快速返还特色的理财功能,意味着保险企业的负债成本越高。
“过去我国保险行业采用的是"负债带动资产"的发展模式,工作重心在发展负债业务上,在渠道扩张不受限制的背景下,这种发展模式是走得通的,但目前银保渠道和个险渠道均遇到一定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将成为寿险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杨建海认为,或许行业的发展模式会从“负债带动资产”走向“资产带动负债”,即更好的资产管理能力将使得保险产品更具有竞争力,从而使保险公司的负债业务得到更好发展。
另从精算的角度看,产品功能的增加,必定会造成寿险产品费率水平的提高。经横向比较,终身寿险的费率较定期寿险的费率更高,返还型险种的费率较消费型险种的费率更高。
有建议认为,如果保险公司在寿险产品的单一保障性能上多做功课,有理由在合理的区间内降低寿险产品的费率价格,着重提升和丰富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即使件均保费对企业保费规模的贡献有限,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树立保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国外很多发达的保险市场,定期寿险等纯保障、消费型险种往往占据了主流地位,这与中国大不相同。
这场由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投资风险等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寿险业困境,令行业再一次清醒地意识到:保险产品的保障性能,是保险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经营者们同样明白一个道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保障,与潜在流行的“规模论”经营导向相互矛盾,这是一场博弈。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