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分红险 | 万能险 | 投资连结险 | 理财百科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理财险频道 > 深度评论 > 正文
商行无法担任“中间人” 必须引入外部“监督员”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人民币理财已经成为备受热捧的个人理财方式,这也带动了各大银行发行人民币产品的热情。但是,目前人民币理财产品还存在不少问题,就商业银行而言,它本身不满足作为运营和理财的“中间人”的条件,因而亟需从外部引入“监督员”。

  眼下,名目繁多的银行系人民币理财产品已成为各商业银行热衷、广大居民热捧的个人理财新亮点。面对由此掀起的这一波热潮,法定存款利率的权威性、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外延化以及相应的法规制度的约束力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更引起证券、基金、信托行业种种"同质业务、不同待遇"的质疑。目前人民币理财产品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并将走向何方,都将是我们在热潮之中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其实,如果商业银行能组建货币市场基金,将为这些问题提供良好的解决思路。

  银行系人民币理财产品出现是一种必然

  从目前已经发行的各种人民币理财产品来看,尽管从形式看似乎经历从固定收益向代客理财的演变,但所谓"理财"的实质却高度一致,即将资金集中后,以国债、央票等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的国家信用等级债券为投资目标,以持有期的债券利息收入实现客户的理财收益。其期限固定、预期收益稳定、流动性较低、设有一定的申购量准入标准和发行总规模控制等特点,正是商业银行最为熟悉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之所长。这类产品的出现,为历经多年股市投资之痛、储蓄利率过低之不甘的主流个人投资者一个绝佳替代品,填补了长期以来我国个人理财金融工具的一个空白,受到投资者青睐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自货币市场基金跃然出世之后,以其流动性、安全性及收益性良好结合的特性开辟了个人理财的新天地,发展前景可谓妙不可言。面对货币市场基金咄咄逼人的"进攻"势头,证券公司更是挟17号令之威、行将借"集合理财计划"蓄势待发。反观商业银行显得倍受制度之累,受分业经营制度所限和诸多法规约束,虽然曾高举"发展中间业务"大旗以求变,但苦于制度限制以及手中工具有限,存贷款业务依然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经营内容。而在追求规模、以贷吸存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的情势下,更是大感"腹背受敌"之苦。与其眼睁睁的看着储蓄分流的果实为他人采摘,不如自己起而用之。于是,商业银行纷纷伺机而动,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便应运而生。其挂理财之名、行定息之实的"表里不一",看似要抢在货币市场基金羽翼渐丰之际与其形成错位竞争之势,其实也是商业银行迫于经营压力和现有产品资源的匮乏而游走制度边缘的无奈之举。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