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示,我国的GDP从1997年的78060。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59258。9亿元,保持着10%左右的增长率。
而全国总工会今年发布的调研显示,同期(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企业盈余占GDP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指出,一方面,初次分配过于“亲资本”,劳动者报酬占比总体偏低,而且行业间差别过大,使广大居民相对无钱可花;另一方面,二次分配力度又不够,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网不健全,使得居民有钱也不敢花。
“在自然资源收益和垄断性收入的分配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以及垄断性行业内部不同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悬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原所长苏海南表示:分配关系不合理,从表面上看是收入问题;从根子上看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改革不到位造成的。
苏海南认为,当前分配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偏低”:即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而这都与经济结构有关。
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也制约着劳动者收入的增长。
“蛋糕”如何才能分好
肖月在初听到媒体公布的“工资倍增计划”时,第一反应是“不可能”。
“谁是最该涨工资的人?这个工资又该怎么涨?”肖月觉得即使工资要涨,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能保证增长,但私营企业恐怕就没办法保证了。
“我们很希望涨,但又不敢抱太大希望。”肖月苦笑。
肖月的疑问,其实也正是许多人要追问的问题———工资倍增计划的对象是谁?
提出“工资倍增计划”的苏海南对此的解释是,“收入倍增不是人人收入都翻一番,而是争取低收入者收入较多较快增长,中等收入者适度增长,高收入者少增或不增,那些非法收入还要打击扣除,以避免收入差距过大。”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