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大劳动保障执法检查力度,扩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覆盖。高度重视劳动监察工作,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技术精、能吃苦、肯干事的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做到机构人员到位,经费投入到位、组织保障到位,不断依法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扩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覆盖面。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进行全面的长效管理,使用人单位养成据实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自觉性,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
(三)加强有效管理,提高保险水平
社会养老保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护航者。它肩负着稳定社会和保障生活的双重责任,面对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积极应对,保证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1、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计划经济体制是以单位为管理主体,表现在社会保险管理上,主要是通过单位管理“单位人”;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险管理的是“社会人”,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从而减轻参保单位的事务性负担。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如果不创新管理体制,管理就会遇到体制性障碍,而且难以提升。要遵循“机构职责明确、权限分配适度、制约配合平衡、控制调度及时”的原则。形成“服务、管理、监督”三级管理模式框架,将纵向分工的管理体制调整为横向分工的管理体制。原来纵向分工的管理体制,明显存在工作协调难和业务经办权限过于集中两个弊端,这对提高服务质量和职工综合素质不利。而横向分工的管理体制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也能提高办事效率。因此,探索将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尽快进行整合,通过“五险合一”使机构设置上下统一,同时加强服务大厅建设,形成“一站式”办理业务的服务网络,实现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的统一化、标准化、高效化。
2、强化管理手段,改善管理环境。依托计算机系统规范业务管理,健全三大机制,一是控制机制。主要是控制业务经办人员的具体操作情况;控制社保基金的资金流量。二是反馈机制。对一线操作和基层现场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全面反馈的方法快捷处理,形成经办业务网上运行,公开办事制度和程序,实行阳光操作。三是导向机制。努力提高数据库质量,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步伐,通过内部局域网络对工作计划、规范管理进行及时高效引导。
3、扩大基金筹措渠道,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一要加大养老保险费清欠力度,对有缴费能力的企业,要限期缴纳;对缴费能力较差的企业,要督促企业制定分步缴费计划,分期缴纳;对破产企业,应首先要求企业偿付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同时还要加强部门协作,强化征缴手段,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舆论手段,促使参保的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做到应收尽收。二要加大稽核审计工作力度,严厉查处在缴费申报中的弄虚作假行为,确保企业职工的应保尽保和养老保险费的应收尽收。三要加大财政投入,财政部门要及时调整支出结构,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比例,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减轻未来的基金支付压力。四是提升统筹层次,使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调剂余缺,以缓解财政投入不中的矛盾,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五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并最大限度的增值。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