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改革事业单位,而不同步进行公务员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在不少事业单位职工看来,事业单位承担着国家授予或委托的公共职能,在性质和职能上与许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并无二致。甚至很多事业单位人员是从政府机构分流或交流而来,如果不同步改革,必然会引起一系列不公平问题。
此外,所谓“公平”的改革,应该是公平地向上看,而非公平地往下拉。因为一般来说,参照物总是“就高不就低”,养老金就像工资一样,具有上升刚性。这也意味着,正确的改革应该是企业看齐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看齐公务员。
然而,种种事实证明,“就高不就低”只是事业单位的一厢情愿。早在试点之初,就有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担忧,如此庞大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人群一下子进入社保,财政必须按其工龄为其补缴工资额28%的养老保险费。即使按照每个职工平均补缴10年的标准,也至少需要几十亿元,更何况平均工龄可能不止10年;如果再算上按工资额的16%缴纳职业年金,更是“没人敢再提”。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及其博士生张芳芳曾通过一系列模型测算,同样证明:现行试点制度无法在财政支出减少的同时,满足改革前后个人效用不变的条件,改革必然以牺牲一代人的效用为代价。
无法实现帕累托改进的制度改革,其推进之难可想而知。“现行试点制度已经成了谁试点,谁吃亏的方案,所以大家都观望着,期待着顶层设计。”有业内学者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如此表示。
采访中,还有人认为,如果不能“就高”,那么改革就应该先从公务员开始,然后才是事业单位以及工人。收入高的阶层先改革,最后再去改革收入低的群体。
公务员聘任制,另一个突破口?
今年3月,就有消息称人社部针对社保体制改革具体方案已有了原则和方向,该方案将研究包括养老金双轨制在内的一系列社保“漏洞”,并正在小范围内征求意见。但当时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询问了多位专家,包括接近人社部的学者,他们均表示对具体的养老金并轨方案并不清楚。而当记者想就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采访时,也遭遇了多位学者的婉拒,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改革悬而未决”。
韩永江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社会保险扩面专项计划中,载明“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机关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显然,决策层的目标是“推动”和“探索”,而非“建立”和“完成”,因此,想在近期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他同时表示:“事业单位收支不规范、不透明,不同单位之间的薪酬参差不齐,有些单位内部同职级员工待遇也悬殊较大。两轨待遇差距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究竟是缩小还是扩大,不得而知。”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