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调整参数能否有效减轻中国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提升养老金制度的有效性?社保专家认为,调参数的同时,应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结构调整,以增加其可持续性。
郑秉文建议,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大力发展职业年金制度,以此作为基本养老金的重要补充,这也是稀释老龄化成本的途径之一。
据统计,美国2007年自愿型私人养老金资产总额为10.3万亿美元,占当年13.8万亿美元GDP的73.9%,参与人数为1.43亿人,参与率为61%。发达的职业年金为弥补美国公共养老金低下的替代率和待遇率做出了贡献。
与美国相比,作为中国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尚属初级阶段,而且发展非常缓慢。截止到2010年底,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仅为1335万人,其经济活动人口参与率刚刚超过1%,基金累计结存2809亿元,占GDP比重也不到1%。
郑秉文认为,企业年金应该真正成为分散基本养老保险风险的一个补充保险制度,推动中国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和多支柱的养老保障框架。
一个判断被许多社保学者证实:中国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账户已经失灵。李珍通过精算得出结论,在中国人口和经济环境下,个人账户制度比现收现付制度更昂贵,而且无法提供预期的保障水平。
为此她建议,应该尽快分离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将个人账户做成第三支柱,即自愿的储蓄保险。
尽管社保专家通过多种途径就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诸多建议。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还相当缓慢,即使是被认为最为简单可行的提高退休年龄,除了上海低调进行的柔性退休年龄试点外,几乎没有多少动作。
根据今年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8亿人,占比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正在持续进行。
“从长期来看,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养老金支付的压力越来越重,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必须尽快对(养老保险)政策做出调整,否则难度会越来越大。”李珍说。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