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报》还显示,2011年,我国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全年基金总支出12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272亿元。截至201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4万亿元。
虽然目前的养老保险基金仍有盈余,但从长期趋势看,这种现象或将得到根本的逆转。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保险的水平快速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增多、国家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也必将大幅增加养老的支出。
以北京为例。2007年至2012年间,北京市的社保体系开始逐步实现全覆盖,社保待遇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已达2516元,较之2006年翻了一番有余。2008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出台,每月新增280元的基础养老金使参保农民养老金整体待遇水平由100元左右达到近400元。同时,60周岁以上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人,可按月领取到福利养老金。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养老保险的支出。
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男性60岁退休之后大致可活到75岁,女性55岁退休可活到77岁,因此,男女在退休后的生存年限分别是15年、22年。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十二五”末,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至75岁,2050年将达到85岁,退休后的生存年限可能达到20-25年,比目前平均增长5年以上。但同时,由于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工作开始时间可能推迟到25岁,这样,人一生的平均工作时间就只有35年左右。若依然实行60岁退休的制度,必然导致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并可能导致老无所用、老无所事等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目前,养老基金之所以能收支平衡甚至盈余,这是因为人们平均从20岁开始参加工作,工作40年后退休,那么,用40年所缴纳工资水平的28%(个人缴费8%,企业缴费20%)的养老金去支付退休后15年左右的生活,通过恒等式计算出养老金替代率为(40/15)*28%=74.67%,这样完全可以保证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25岁开始工作,若依然保持60岁退休,所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年限只有35年左右,退休后的生活为20年。此时的养老金替代率为(35/20)*28%=49%,不足50%。这种水平很难保证退休人员的生活,如果养老基金的发放水平维持在50%以上,就必然会出现养老基金缺口。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