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清华大学杨燕绥老师在人民网做了一个访谈,杨老师当时就养老制的“清华方案”讲了八点。其中7点我是同意的,唯一不同意的就是延长退休年龄或者延长领取养老金年龄。
我想讲一个概念,衡量一个社会政策、公共政策其实有两把尺子:经济理性和人文关怀,两者不可偏废。研究社会保障的同行中,我觉得总的趋向是经济理性过剩,人文关怀显弱。褚老师提出的方案按照公式来调整退休时间,这体现了政策最基本的技术操作。但任何政策都是政治决定,而不是由学者算出来的。褚老师认为养老金是大家交的,这是把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看成是保险。我以为社会保障与此正相反,养老保险本身是为了养老而设的一个社会保障。社会保障问题跟保险的考虑不一样。对于保险来说,仅设定一个年限即可,比如你交30年,每个月需要交多少,到你60岁退休以后每个月就可以领多少。保险只要完成这个契约就行了,比如保证退休以后每个月可以拿五千元钱,但30年后五千元钱是否够生活则不管。社会保障则是保障基本生活,如果30年后五千元钱不够基本生活的话,政府要补贴。政府已经连续9年调整企业的养老保险标准,虽然大家很不满意,但毕竟已经调整了9年。也就是说养老金不是按照我们计算出来的钱来花的,实际上还是一种社会分配。在所有的社会保障中,养老保险的钱来自于三方筹资:个人缴费、企业缴费、国家财政。在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不够的情况下,财政要补贴。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前提下,光靠现收现支的方式不可持续。但如果在现收现支之外再加上别的因素是不是可以平衡这个收支?而且从全世界的现状来看,国家财政的补贴一定要有,日本的国民年均政府补贴是每年支出金额的一半,也就是说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只占一半,还有一半是政府的财政补贴。杨燕绥老师认为3个人养1个人,2个人养1个人的时候,养老体系就不可持续了。人口抚养比确实是个重要因素,但不是一个绝对的因素。因为我们要考虑另外一个因素:劳动生产力。如果每个人创造的财富有很大规模,几个人养几个人不成问题,甚至一个人养两个人也不成问题。当然这都是一种假设,但我们确实不能把人口抚养比看绝对了。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