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知识手册 | 社保查询 | 养老保险 | 医疗保险 | 生育保险 | 工伤保险 | 失业保险 | 百家争鸣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社会保险频道 > 医疗保险 > 正文
 
医保基金支付压力日益增大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迫于日益增大的医保基金支付压力,目前国内已经有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医疗机构中,扩大试行总额支付制度的试点。除此以外,各大城市还在尝试转变支付方式。

  《中国新闻周刊》近日从多位北京医药卫生界人士处获悉,2011年一度被看好的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制度,其试点进度已经放缓,目前,北京正在力推另外一种付费模式——总额预付制度。目前,国内医保支付方式,一般分为预付制和后付制两种,前者按项目付费,看多少病,支付多少钱,绝大多数地区都采取这种模式,而后者包括单病种付费,DRG,总额预付等等,其中控费效果最为显著、医院分担风险最大的就是总额预付制。

  北京市人力与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蒋继元今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首届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实践高峰研讨会上透露了北京市的这一政策转向:总额预付制度将在2010年4家三甲医院试点的基础上,在2012年扩大到33家,包括了市属、部队、以及区县的二级医院。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市可能在2013年将试点扩大到所有二、三级医院。

  迫于日益增大的医保基金支付压力,目前国内已经有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医疗机构中,扩大试行总额支付制度的试点。不过,为了避免总额预付所导致的医院推诿危重病人、医疗服务质量下降等不良后果,同时也为了缓解医疗机构对于改革的疑虑,减少改革阻力,不论是北京还是上海,都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改良。

  在2012年年初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要大力推进支付制度改革,确定适应不同层次医疗机构、不同类型服务的支付方式,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

  总额预付渐成京沪主流

  比北京更早推广总额预付制的是上海。在很多医药卫生界人士看来,这主要因为上海医保基金的控费压力比较大。

  2001年,上海率先在国内建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当年,医保基金的支出增幅就超过30%,医保部门的控费压力骤然增加。此后,从2002年到2007年,上海医保统筹账户连年收不抵支,5年中,医保缺口累计已达20亿元。

  上海市最早在2002年启动总额预付的试点。但大规模推广是在2009年,当时上海市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现医保总额预付,不久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仁济医院、华山医院、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这3家三级医院,2010年试点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10家三级医院和该市全部公立二级医院;2011年,上海全市的全部三级医院均被纳入总额预付试点。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社会保险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