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不赚钱的批发户
“他们说年金业务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其实它更是一场处处是硝烟的战争。”作为公司企业年金业务拓展的一位负责人,刘岩(化名)更习惯于用这个比喻。
现实是,目前多数包括基金和保险在内的投资管理人在赔本赚吆喝,前期支出和维护费用远高于管理费收入,也正因此,年金处在“爱而不宠”的尴尬地位。
“我可以给你算一笔账,且不论之前各家投管人打价格战,采用零费率的方式拉拢客户,就是在达成业内自律公约后,目前管理费提到了不低于0.6%的水平,也就是说,10个亿才600万,光是前期的招投标成本都不够。”刘岩介绍。
而如果按照目前年金主打的绝对回报(固定收益类为主)的产品费率,自律公约约定其管理费不低于0.3%,更是少得可怜。
而由于企业年金的签约规模和最终定价都属于商业机密,各家之间的报价都成为秘密。“一般管理费要太高或太低都不易中标,太高的话企业付出的成本大,太低的话企业会认为公司没有动力打理好年金资产。”曾是企业年金资格评审委员的杨健介绍。
除了管理费的贬值,年金业务的前期投入成本或许才是基金公司普遍抱怨赔本的罪魁祸首。
据了解,目前建立年金的企业首先需要到人保部养老司做建立年金的方案备案,之后自行招投标设立受托人、投管人等之后,再到监督司备案。
业内人士介绍,由于企业和受托人只向部分机构发布招投标“邀请函”,很多情况下一些小的投管人直接面临“信息不对称”,“如果你知名度不高,过往业绩又没有,可能客户招投标结束你都不知情。”也正因为如此,年金的争夺丝毫不逊于投行业务的激烈。
“企业要一个一个跑,项目要一个一个抢,工作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除此之外,最好得多项全能。”一位去年在年金业务上斩获颇丰的负责人笑谈。由于这块业务涉及地方企业,要么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要么与地方银行合作搭桥,基金公司也只能放下架子。而对于在地方跑业务的企业年金市场人员来说,这个饭碗端起来不易。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