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达1。3万亿元”的研究数据,立时引起社会热议,短时间内各网站评论高达数万条。
本报记者随后采访了郑秉文。这位长期专注社保领域的专家表示,社会如此关注1。3万亿元的个人账户空账令他颇觉意外,而他最想表达的,是目前中国养老体制路径选择面临的巨大挑战:引进拉美的个人账户在中国已经证明失灵,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体制走进了死胡同,必须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整,建立记账式养老保险大账户,才能真正有利于全民的福祉。
空账不一定是坏事
《第一财经日报》:你不久前提出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高达1。3万亿元,普通百姓会觉得这个数字很可怕,空账好像就是被侵蚀、被剥夺的感觉。这个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郑秉文:社会如此关注1。3万亿元空账这个数字,坦白说令我感到意外。事实上,空账对目前的中国统账结合的养老金制度来说,并非一个坏事。我说它不是坏事,并不意味着说它是好事。只是说,如果这笔钱不是空账,而是放在那里,就目前不足2%的投资收益率来说,低于CPI,这是个巨大的福利损失。如果是空账,意味着被挪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至少在这个时候,这笔钱从使用效果来说,是相当于经济增长率的。
日报:但对于个人来说,会担心自己的个人账户出现空账,等老了之后会不会影响养老金的支取?关于这个问题,曾有官员表示,国家会兜底,你认为呢?
郑秉文: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的强制性制度,是公共物品,出现问题国家应出面解决,收不抵支应予以补贴。但是,这不是我们追求的制度目标,十几年来发达国家改革的目的就是想减轻这个财政包袱,我们刚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十几年,在财务上应实现自我平衡,避免重蹈覆辙。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