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确看待“延迟退休”,必须纠正以下三个误区
(1)“延迟退休”并不意味着抢年轻人“饭碗”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镇居民退休后再就业率高达33%,离退休人员返聘现象大量存在。也就是说,不延长退休年龄,仍然有不少老同志在工作。
更何况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千差万别,年轻人的岗位与老年人的岗位类型、性质不同,他们之间的岗位冲突不大。老同志与年轻同志相比,各有优劣。即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就业渠道,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就业渠道。如保险、外企、销售、计算机编程等工作不可能让体力与精力都赶不上的老同志做;而在一些强调经验、技术等重要的岗位,也不可能让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做。因此,老年人就业和年轻人就业并不存在绝对的替代关系,退休年龄是否推迟,与就业压力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在国际上,专家研究也发现:延长退休年龄与失业率增加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专家建议延长退休年龄宜早不宜迟。
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认为,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客观趋势。目前,虽然某些城市表面上还有很多富余劳动力,实际上我国已经迅速进入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社会,预计再过十多年,就会比较明显地显现劳动力供给下降的情况。专家预测,到2050年,供养比将下降到2:1,即老人急剧增加,劳动力急剧下降,出现劳动力供给严重不足。因此,即使不考虑养老金缺口的问题,现在考虑推迟退休年龄也确有必要。
(2)“延迟退休”并不等于少拿退休金
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年龄密切挂钩,延迟退休将会获得更多养老金
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年龄密切挂钩的计发办法是十分科学的,进一步完善了养老保险制度,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发展。
养老保险权威专家表示,晚退休并不意味着少拿养老金。举例来说,一个参保人如果在50岁退休,其养老金计发月数(计发月数由平均预期寿命和本人退休年龄等决定)比65岁退休的多,从表面上看,越早退休,养老金计发月数越多,养老金也拿得越多。实际上并非如此,按目前最新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如上),延迟退休,使缴费年限增多,因此基础养老金变高,个人帐户养老金也变高,而个人帐户养老金计发月数却因延迟退休而变小,即除的分母变小,由此可见,每个月拿得的养老金将会变得更多。比如,一个参保人在50岁退休时每月可能只领1000元养老金,但如果他推迟到65岁退休,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则可能达到3000元甚至更高。假设这个参保人活到75岁,50岁退休和65岁退休,拿到的退休金分别为30万和36万,谁高谁低?如果活得越长,拿到的越多!所以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年龄密切挂钩,延迟退休将会获更多养老金。
对年老的员工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事实上也更愿意继续工作而非退休。根据《金融时报》的调查,大部分人愿意延迟退休以获得更多的养老金。这说明,只要工作并不是太繁重,很多人乐于在家以外的地方得到身心上的满足和收获。尤其是大量出生于婴儿潮时期的人表示,他们并不想就此引退。当然,他们希望工作时间能更短一点。
(3)“延迟退休”并非“一刀切”
一是采取退休年龄“柔性延长”的方法
在普遍推迟退休年龄不能得到完全赞同的情况下,采取退休年龄“柔性延长”的方法,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这种不搞“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让那些身体健康、学历高、经验丰富的60多岁人继续发挥余热。正如鲍淡如副局长所解释的:之所以要出台“柔性延长退休”政策,是因为越是受教育年限长的人,工作年龄越短。如果过早地让他们退休,这也是一种人才浪费。给这些需要、也有可能的人一条出路。而且适当提高一些在重要岗位和关键部门的高端人才退休年龄,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养老金的积累,另一方面有利于减缓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二是政府鼓励“渐进”式退休
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