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刚刚谢幕,未来中国的养老产业,已然被勾勒出一幅绝美的蓝图:60岁以上老人截至2010年底已近1.7亿(占总人口12.8%)、政府要大力促进“养老消费”、民间资本获准投资医疗机构……
“退休后的生命链”,正牢牢吸引地产大鳄、医疗机构、保险商这三股势力。
保险商:长久分享产业链利润
渴望分享一个更长的产业链的利润,而非10年期、20年期甚至30年期寿险产品的利润,是保险商紧盯“退休后的生命链”的根本动力。但高端养老社区无疑是一个综合体,“综合运营商”的角色,正在考验保险商们的“集体智慧”。
和地产商相比,保险商动用的是被保险人的保险资金,只能长期持有养老产业,不得上市交易——没有产权归属感的租赁关系,能够迎合多少中国退休老人的消费意愿?租赁价格,成为关键。
和政府兴建的非营利性养老院相比,保险商要以商业养老地产项目的标准来打造养老社区,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多样化的公建项目,是吸引富裕老年人群签订长期租约的重要砝码——险商如此大手笔的投资,回报周期有可能长达30年之久。
如何定价,才能规避尚难估量的投资风险?各路保险商正在觊觎的这个庞大市场,尚无一个可供参照的盈利模式,定价风险将成为他们面临的首要风险。
踩点:退休老伴入住老年公寓
几经考察,退休之后嫌北京城区空气质量不好的“范叔”,元旦过后偕老伴入住顺义区一所绿化率较高的老年公寓。
几经权衡,范家二老选择了一套30平方米的一居室,入住一整年的月租金在3600元,这包含水、电、煤气等居住成本和定期保洁服务,以及针对老年人开发的所有康体项目,餐厅消费和高尔夫球则属于自费内容。
好在,这家老年公寓允许范家二老试住一周。
一周之后,久坐轮椅的老伴,喜欢上这里的空气和环境,进而居住了一月之久;紧接着,老伴愿意离开轮椅进行康复锻炼,步行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二老正式考虑在此长期居住。
高绿化率、阳光房、低密度、社区医院、无障碍起居设施和老年大学等公建项目,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改变居家养老模式,选择专为老年人打造的养老社区。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