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辽宁试点在现实和未来的财政负担中间徘徊。下一步向何处去?以“隐形债务”面目呈现的历史欠账究竟应当由谁来承担?
社保改革试点扩大到八省份,但个人账户做实的比例同时降至3%,其潜台词之一是对试点扩大带来的财政压力的忧虑。中国社保改革路径在现实和未来的财政负担之间难以选择。
辽宁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坐落在沈阳市闹市区18层高的农行大厦内,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可以俯瞰大半个沈阳鳞次栉比的楼群和忙碌不息的人流。日前,一项规模庞大的测算正由这个机构牵头,在辽宁省各地紧张进行着。
测算数据涵盖了辽宁全省以2006年1月1日为界限、前后五年的工人工资水平、工龄、养老待遇等内容。测算结果将关系到辽宁省未来若干年内近百万退休者养老金的多寡,因而受到高度关注。
这项测算源自2005年底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一个重要文件,业内称之为2005年38号文。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规定,即“做小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文件要求,自2006年1月1日起,全国企业职工养老金个人账户记账规模,将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试点范畴继续扩大,试点省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中央财政给予相应补贴。
这显然是扩展至全国范围的利益调整。早在2001年,辽宁成为我国首个“做小做实”个人账户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份。2004年,试点扩大到黑龙江、吉林二省。继之,38号文件宣布,将“做小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扩大到上海、天津、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和新疆八个省、区、市。
但据《财经》了解,在试点扩大的同时,个人账户并非一步到位做实8%;也不像当初辽宁试点那样,先做实5%,而是从3%起步,逐步做实。这意味着个人账户做实规模更加缩水。相应的是,此举会降低扩大试点对财政补贴的需求,其背后的潜台词甚多,既有对采取“个人账户”制的犹豫,更包含了试点扩大后财政压力的忧虑。
目前,扩大试点省份的改革方案即将上报,大幅度的方案调整提上日程。但从改革的技术环节看,无论是“做小做实”账户的比例、财政提供支持的途径,还是计发养老待遇的办法,目前存在“辽宁模式”和“黑吉模式”两种选择。
辽宁的社保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假如未来试点确定以“黑吉模式”为主,对辽宁的财政支持能否持续增加?扩大的养老金支付缺口如何面对?辽宁省的方案是否需要调整?一切均暂无定数。作为养老保障改革的起步省份,辽宁走在一个十字路口徘徊不定。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