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报销型医疗保险 | 重大疾病保险 | 津贴型医疗保险 | 护理保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健康医疗险频道 > 其他 > 正文
成都儿童的保护与发展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为使全市群众更为全面地了解成都儿童状况,了解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在儿童发展方面还存在尚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现将有关情况公布如下。
  开展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都与家长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密切关联,因此,为家长提供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至关重要。2003年,市妇联、市教育局联合组建了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发挥专家、教师、老干部、老模范和家庭志愿者等的作用,通过在学校创建家长学校、在社区举办母亲课堂、开通家长咨询热线、在传媒创建“教子有方”专栏、每月在成都图书馆举办“父母大课堂”公益讲座等推广方式,以固定讲座、流动讲席、巡回报告会、亲子面对面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提高教养子女的能力和水平。全市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有率达99.8%;1100个社区建有家庭教育站(点、母亲课堂),建立率达90%;2001年至2010年,共举办各类家庭教育讲座11616场,这些传播活动吸引了大批家长听众,使百万家长受益,达到了为儿童健康成长培养合格家长的目的。

  做好特殊教育。市政府将残疾儿童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统一安排,对残疾儿童教育的职责、特点、发展方针、办学渠道、教育方式等做了特殊规定,通过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方式,保障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全部接受义务教育。到2010年底,全市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已达18所,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46个,在校生总数(含随班就读学生)达4319人。

  四、儿童特殊保护

  重视残疾儿童保护。成都高度重视残疾儿童特殊保护,成都市残疾人联合会作为代表、服务和统筹残疾人事业的管理机构,对本地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残疾人实施服务和管理,努力为残疾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据市残联基础信息平台提供的数据,2010年,全市0—18岁残疾儿童数为1421人。为了促进儿童的残疾预防与康复,成都市相关部门大力推行强化计划免疫、进一步治理地方病、改水改厕控制环境污染等措施,控制出生缺陷,改善残疾儿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成都市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专门为0—6周岁脑瘫、听障、言语、智力、孤独、残疾儿童提供评估、学前教育康复等服务,先后实施了“听力助残”、“聆听奥运·启聪行动”、聋儿“人工耳蜗”手术、“聆听和谐健康工程”、“心连心救助健康工程”、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农村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介入治疗等项目,投入资金202.2万元,为753名聋儿、先心病患儿进行康复性治疗和训练。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得到了许多实际帮助,康复率从200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78.74%。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市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或居住,随即带来了被外出务工父母留在原籍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截至2010年底,我市有农村留守儿童4.5万余名。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城乡儿童共享平等的生存、发展权益,积极从政策、资金以及社会发动等方面,推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06〕76号),确定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保护权益的三大目标,建立了市级相关部门和市、县、乡三级政府责任体系,在镇、村搭建社会服务工作平台,将促进留守儿童的保护和发展纳入了政府民生目标。团市委、市妇联等群团组织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带来的心理失衡等问题,开展爱心志愿者服务,在留守儿童较多的村建“寸草心”家园,组建当地“爱心妈妈”服务队180多支,志愿者达1200余人,先后为数万名农村儿童提供了心理抚慰关怀和学习辅导、兴趣培养、家庭教育、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服务。已在都江堰市、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金堂县、蒲江县、新津县等区(市)县共建150个“寸草心”家园,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校外活动阵地,长期开展活动。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