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传统型养老险 | 分红型养老险 | 万能型养老险 | 投连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养老险频道 > 深度评论 > 正文
未雨绸缪:退休养老规划完全手册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你心目中的退休生活应该是怎样的?环游世界、与小辈嬉笑玩乐还是与老友品茶聊天?这些富足美满的老年生活,相信是绝大多数奋斗中的年轻人所憧憬的,在物价疯长的今天,如何保证未来的理想生活?


  钱存在银行里不断缩水 靠商业养老险"养自己"

  “未富先老”其实是保险公司推销养老险的商业口号。时下,年轻人不愿买养老险,而老年人又可能因为条约的设置无法购买,养老险在各种理财方式中逐步成为“鸡肋”。不过,假如“未雨绸缪”一番,不难发现,养老险在倡导全面理财观和青年人未来生活水平的提升上,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商业养老险撑起第三大支柱

  ———年龄大多数限定在60岁以下

  目前,养老体系主要有三大支柱。首先是公共养老金,这部分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方式提供,是公共管理体系下的保障,也是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保障。其次是企业养老金,这部分养老金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而各企业养老计划及提供保障水平也各有高低。最后就是自愿型个人养老储蓄,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私人管理的储蓄型退休保障,当前包括众多养老银保产品和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产品,都是第三支柱。

  我国养老体现的三大支柱中,国家已经集中于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并逐步发展企业年金以作为对社会养老保险体现的有利补充。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中,要使我国的养老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尚需依靠个人的退休养老计划支撑。不过现在养老险产品,年龄大多数限定在60岁以下,这就要中青年人早作打算。

  据渣打银行与复旦大学联合发布的“退休养老计划”调研结果,大部分人尤其是中等水平收入者,对目前的养老缺乏了解,仅比较熟悉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从而导致大量以不作为的方式应对养老。一般基础养老保险最多只能维持退休前收入水平的30%至40%,当累积的财富的数量不能弥补老年收入的缺口时,个人消费会受到抑制,从而影响生活品质。老年时期的收入缺口就需要青壮年时期的收入进行弥补,这也就是养老险体系存在的原理。

  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险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并往往通过赋税或社会福利供款形式将责任转嫁于劳动人口。因此决定养老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劳动人口与退休人士比率。如果劳动人口过少,不足以应付所需供养的老年人的数目,则须作其他养老安排计划。而据渣打银行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的比例占工作人口比例的39%。

  老了,我们指望谁?

  ———老龄化与出生率的降低使未来老人需要“养自己”

  退休,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时间点。退休后,可以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可以尽情浏览美景名胜。惟一需要警醒的一点是,退休后收入将大幅减少。宏观视野下,老龄化与出生率的降低,将使未来老人可能需要“养自己”。

  太平人寿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占全国人口总数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超过了10%,意味着我们早已跨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预计到2050年我国每3个人里就有1个是中老年人。

  人口老化并不是影响中国养老金制度的惟一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同样不同忽视。特别是在中国,这两项发展使传统上以家庭为主的旧式养老福利体制瓦解。以独生子女为例,一对夫妻至少要抚养4位老人,这个问题将在中国的日后发展中日益突出。

  当下,很多人养老都以存钱的方式进行,但几十年间多数人一般较难持久稳定科学地进行储蓄。而且会面对许多其他的诱惑:车子、房子、子女教育、医疗保健、旅游休闲,这些都可能中断储蓄。考虑到银行利率和通货膨胀的因素,钱存在银行里正不断在“缩水”。

  在成熟社会中,人们的养老保险占养老金的比例应该如下构成:首先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大约应占养老金总数的30%;其次是企业为员工准备养老的企业年金,比例也是30%;第三是个人为养老准备的资金,包括股票、保险、基金、银行储蓄、债券、房地产等,大约要占养老金总数的40%。而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社会转型和经济条件这两大因素致使养老保险制度从从前的统收统支,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从而使养老负担逐步向个人转移。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