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是中国普世观念对于老年人生活幸福的一个简单写照。但是,在不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养儿防老的传统思维已经被现实所抛弃。近年来,多个地区开展了新养老模式的尝试,终究收效甚微。在这些探索背后,在家养老而不是去养老院,或仍是社会主流。
当我们正在为养老金的巨大亏空问题担忧时,中国老龄化社会已经悄然来临,社会学家们将这一趋势形象地比作“银色浪潮”。
本报采访专家得来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是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不仅如此,“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已达世界第一。a
近来,中国的养老问题因养老金财政的巨大缺口而凸显,但除了财富对于养老的单纯支撑,谁来养老,也正在成为老年人迫切需要的一个答案。与此同时,各地对于养老模式的探索一直未曾停止,到底什么才是最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呢?
拿啥养老?
上海“以房养老”和生态基地实践
早在1979年末,上海市65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就已经达到了7.2%,开始进入老年型人口的时间,比中国进入老年型人口要早20年。也正因为此,上海从进入21世纪以来,就开始了养老模式的探索。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