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知识手册 | 报销型医疗保险 | 重大疾病保险 | 津贴型医疗保险 | 护理保险 | 产品 | 案例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健康医疗险频道 > 深度评论 > 正文
健康险规模占比仅一成 专业化发展亟待顶层设计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健康险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多年,健康险近年来发展的势头如何呢?有官员认为,健康险规模占比仅一成,专业化发展亟待顶层设计。

  李玉泉:还有一个税收的问题,目前,企业投保补充医疗保险的保费支出可以在工资总额5%的范围内税前列支,尽管力度还是不够但多少有。但个人购买健康险没有任何税收优惠,而买健康险的很多都是个人。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力度,对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保费支出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如5%)实行税前列支。现在个人纳税负担本身很重,国家要刺激哪一类消费,也是要靠减免税这样的政策推动。

  陆敏:我特别想谈顶层设计。按照西方国家,政府做一块,商业保险做一块。但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我的建议是把它分成三块,第一块为政府管理基本医疗保险;第二块为政府指导下的保险公司管理大病保险;第三块就是由保险公司管理涵盖社保目录外的医疗保险。

  首先,政府应该抓好基本医疗的标准化工作。第二部分的大病医保,我觉得一个地方由一家保险公司通过招标来进行的这种模式风险还是挺大,尤其是当保险公司之间打起价格战的时候。一种办法是彻底放开,合格的保险公司都可以提出大病保险计划,让老百姓自己选择参与合适的计划。这些计划最终依靠的是百姓选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保险公司靠政府关系或价格竞争来获取经营权。

  第三块就是社保目录外的保障,应当学国外鼓励以中产阶级以上的走纯商业保险。这样可以节省出更多的资源用于普通民众的医疗保障。政府可以借鉴其它国家的做法,给予个人购买商业健康险以税收优惠。这个税省下来得少,节省出来的资源才是大。有了这个税收优惠政策,就能让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更好地帮助民众解决医疗保障的问题。

  《21世纪》:健康险在制度建设上取得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困难?

  陆玉华:2013年1月1日,北京保险业正式实施《北京地区健康险经营规范》,从健康险业务经营、信息技术、理赔服务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各公司健康险经营有了标准和约束。规范的实施对于促进北京地区健康险专业化发展、提升保险公司经营能力、规范市场行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年来,我们发现行业有两个变化,一是各家保险公司健康险经营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二是夯实了和外部机构合作的基础。近期有区县主动提出,可以把主要区医院的信息系统和健康险信息系统进行对接,让商保公司能够监控医院的医疗行为和被保险人的就诊行为;有的区县希望通过现有信息平台和卫生信息系统对接,实现商保和社保服务的一体化。

  李航:推动健康保险的发展,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外争取政策,比如税收、数据标准与交换、发展环境问题、与医院的合作、地方政府认可等问题;第二个是对内提升专业化能力,比如产品开发、风险管控、单独核算、服务水平等,在寿险公司内部健康险的定位也需要明确等等。

  我们希望从医改层面,研究推动商业保险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国家的层面对商业保险有一个明确定位。具体而言,商业保险至少可以在这几个领域发挥作用:一是经办基本医疗保险,包括人保健康、国寿、太平洋寿险都参与了。现在看效果不错,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基本上做到了服务更好、专业更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第二是大病保险,它带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这项业务不能以赚钱为目的,国家把这个工作交给保险业,就一定要做好,对提升行业的形象和影响力有积极意义,也会促进社会对健康保险的认识。第三块是纯商业保险,包括企业补充医疗和个人健康保险,能够提供更高的保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