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讨论的种种制度与设想都与廖丹的遭遇无关,在关键时刻帮助他渡过难关的,是来自民间的爱心力量。而民间力量,也正在大病救助的领域发挥日益增大的作用。
13岁的山东男孩杜传旺因遭气泵击穿而受重伤,正在北京八一儿童医院接受救治。而帮助杜传旺筹集救治善款的,正是一直以来致力于儿童大病救助的天使妈妈基金会。
天使妈妈的救助项目包括烧烫伤项目、贫困患儿救助等六个项目。“我们对孩子大额手术费用,基本上都是单独筹集。”创始人邓志新告诉记者,此次杜传旺的救助也是采用了这种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天使妈妈去年救助的儿童大约在200-300例。“但相比我们接到的求助,实际救助的数量可能不到十分之一。”邓志新说,“这也是没有办法,每个基金会肯定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几个救助的病种。而且从理性救助的角度,肯定也会选择那些救助成功率比较高的病种。”
这实际上也是民间组织在大病救助方面,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特点。包括小天使基金、嫣然天使基金等在内的民间慈善基金,都是选择儿童白血病、唇腭裂等病种作为救助的对象。“由于受到资金规模的限制,民间组织对大病的救助范围很难再继续扩大。”邓志新说。
尽管数量有限,但民间组织在大病救助方面作用非常重要。“我想民间力量的继续壮大,可能还是需要政府部门更多的引导。”俞卫说,“否则的话,涉及到资金的使用,难免引起公众的质疑。”
天天妈妈在杜传旺的救助中,关于资金使用的问题就受到了来自网友的质疑。
目前,天使妈妈已经就相关质疑做出了清楚的回应和承诺。不过,这仍旧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俞卫的担心。但仍旧非常重要的是,民间组织的探索,为我国推进大病救助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