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走在全国前列的北京医改,期待破除困局,把天大的难事变成天大的好事。
在谈及社会结构的变迁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旧结构有其惯性,而新结构不是现存的,需要有人发明、试验,才能被众人接受,进而完成社会变迁。在这新旧交替之际,是一个无所适从的时期,这时产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出办法,制定模式,引导人们走出窠臼。
在当前中国的大转型时代,是否也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敢为人先的引领模式呢?
发展不再惟GDP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共识,但这种共识尚未成为普遍的行动,惟GDP思维仍在不自觉地主导着我们的发展观。这时,我们看到了北京的突破,在行动上的突破。发展不再追求绝对的高速度,而是追求发展的质量,追求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的完满和谐。在这种实际行动的追求中,产生了本报暂且为之命名的“北京模式”。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在医改、创新、住房、文化、交通、商业和环境等领域全面剖析北京模式的开风气之举,以期为整个中国经济的前途提供一份有分量的梳理和思考。
集合了全国优势医疗资源、也集中了全国患者诊疗希望的北京,医改之路尤为艰难。三年北京医改,在“1+N+K”的北京模式下,从机制上合理布局首都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药费用,让百姓就医更便捷、挂号更方便、负担逐层减轻,也让医生的利益得到保障。
“1+N+K”,2010年4月推出的《医改实施方案》是其中的“1”,“N”和“K”则是不断推出的若干专项方案和试点方案。而近期正式启动的北京公立医院改革就是这其中的“N”和“K”。
解难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多措并举
6月1日早上,8个窗口同时开放的友谊医院挂号大厅并没有出现排长队的情况,沈平按照预约时间来到友谊医院,与过去不同的是,由于提前进行了电话预约,沈平看病已经不用排队挂号,只需人工或自助取号处取号,便可以直接就诊。“至少能省下来两三个小时的排队时间,更主要的是我能有一个预期:到底哪天能看病,看的是专家还是普通,不像过去,即便是来排队也不知道能不能挂上号。”
沈平提到的预约挂号便是北京市为了缓解大医院结构性挂号难现象,从去年开始全面推广的就医网上及电话预约挂号制度。来自北京市卫生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所有66家三级医院、11家二级医院接入预约挂号统一平台;有近100万群众在统一平台注册,开放号源450万个,累计成功预约号源126万个;上线医院整体预约就诊比例约40%,复诊预约比例约70%,门诊挂号排队现象明显好转。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