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医院为拿医保金,强行让危重病人出院致其死亡”的微博近日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和评论,而讨论核心则关于当前的医保限制。
这条微博的作者是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生龚晓峰,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其母雷素清从广州某三甲医院出院后不超过62小时突发高烧,几天后病逝。龚晓峰认为,医院在有病床闲置的情况下坚持让其母出院,主要原因是医保政策的限制。
而该医院则对本报记者回应称,患者出院是因为达到了出院标准,与医保无关。
在此背后,则是截至昨日晚9点,龚晓峰这条微博之下6000多条的转发和1900多条的评论,众网友纷纷回复身边人有过类似经历,其中更不乏医生的“吐槽”,称隔壁邻居一年多内被迫转了十几次院,每家医院都只住了半多个月时间。
针对上述冲突,本报记者就所谓“医保限制”进行调查发现,除了类似案例时常出现在报端之外,现实中也的确存在着“医保限制”,这也是一场医院与医保基金的暗战,而暗战结果是否应由病人埋单,更值得商榷。
“医保限制”
医保病人遭歧视,危重的医保病人“被出院”,医保病人在几所医院间频繁被转……这些事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就是医保,追溯“医保限制”,也要从这里说起。
资料显示,中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分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的公费医疗制度,以及企业实行的劳保医疗制度,而相应的医疗保险基金,费用则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而支付则由医疗保险机构来完成,以解决劳动者因患病或受伤害带来的医疗风险。
南方医科大学人文管理学院卫生管理系教授陈立明对本报记者介绍说,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医保结算都是采取以“平均定额结算”为主的结算方式,辅之以按单病种结算、按服务项目结算等多种其他形式。这个结算方式是理解目前存在所谓“医保限制”的关键。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