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是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变,即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第四个阶段的课程改革,在前三个阶段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作了较大幅度调整和改革。这个阶段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终极追求是走向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是这个阶段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全人教育,就是教育者以学生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除了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外,更让他们对自我的自信心、对自我的定位、对人生的态度、对事情的判断、对人际交往能力各方面都有所了解,有所发展。这种着眼于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使学校的课程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表现出以下一些新的特点: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第四个阶段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理念最新、力度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课程改革。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变化与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新中国课程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仅奠定了现行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在事实上为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合格的人才。
第一,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重新恢复了对知识的尊重,进而提出了对学生较为全面的素质发展要求。经历了对文革用浅薄的实用主义否定和践踏文化科学知识做法的自觉反思,在文革之后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科学知识的力量与价值,进而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恢复了对知识的尊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学生比较全面的素质要求。
第二,在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目标比以往更明确、具体、全面、系统。课程目标包括了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的目标,形成了一个全面、具体的目标体系。
第三,在课程结构方面,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得到了初步优化。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的改革与调整,单一的课程结构被打破。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综合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科课程内部课时分配的调整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个性、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变了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新的课程体现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四,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革开放以前的课程内容以知识为中心,内容偏难,知识面偏窄,应用性较差,以学生为价值取向的人文性内容太少。学科内容只考虑“升学”和“专家”的要求,很少考虑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素养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