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和发挥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力量。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过程以及课程改革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成功的课程改革。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参与课程改革方面,广大的一线教师始终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进而被排除在课程改革的决策层之外。毫无疑问,课程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一个教育变革、课程变革的主体、发起人,而不是被动的实施者。
因此,课程改革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参与,给予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课程改革目标得以具体落实。
(四)考试评估制度的相应改革
考试制度作为主要的课程环境应该与课程改革相配套,只要国家的中考、高考仍然保持原来的取向,学校、教师就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所以,国家必须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考试政策,并进行考试评估制度的改革,使我们的中小学考试制度日趋完善,从而有力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五)关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不平衡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中,不可回避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公平问题。要科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应当关注并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突出存在的各种不平衡现象,尤其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应当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城乡课程改革的协同发展和均衡发展。应当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特别是教师的培训与提高方面的投入,针对农村地区的需要,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和课程实施能力。
例如,加大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通过多种媒体传送到农村第一线。应针对中小学的特点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总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关注课程改革的资源建设。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2]。课程改革必然需要相应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持,它是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与保障。
为此,国家和地方应该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给予一定的政策的倾斜、财政和物质资源的投入、教育技术的支援等,使其达到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起码要求。另外,正如前面提到的,还应该认识到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上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