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程改革进程中城乡差异明显,农村课改进程存在一定难度。由于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基础条件、教学环境、教师水平和学生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城市学校的课程改革推进得比较顺利,而农村存在一些困难。“在农村实验区的一些学校,教师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加上学校运行经费的解决渠道不畅,农村学校课改面临着许多困难。”
第五,政策和经费保障不够充分。充分的政策和经费保障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的前提条件,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遇到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政策和经费保障不够充分,又以农村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提高课程研究人员的素质,加强课程理论建设,重视课程实验研究
要保证课程改革决策的科学化,就必须不断提高课程理论与实验研究水平,提高课程研究人员的素质。指导课程改革的理论越科学,实验检验越确切,那么课程改革就越具有生命力。
(二)逐步建立完善的课程改革运行机制
首先,加强课程改革的法制化建设。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单靠行政管理力量是不够的,依法治教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世界潮流。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加强有关立法进程,加强法制化建设。
其次,进一步完善课程管理体制。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课程体系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另一方面则是课程管理权的重新划分,即在突出国家宏观控制作用的基础上,把原来过分集中的权力下放一部分给地方和学校。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更多的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机会。
最后,建立完善的课程改革组织领导机构。一般而言,这一机构应由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学校三方的人员组成。三方人员应密切合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政策制定、制度保证与监督落实,给课程改革提供资金和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少干预、多支持;科研部门负责课程改革的设计、指导培训与理论升华,保证课程改革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学校主要负责教学人员以及辅助人员的协调,为教师和辅助人员的具体工作营造宽松的氛围,创设便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