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中的工业化进程;社会因素中的社会阶层结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等的变动;文化因素中的社会公平观念等。如果制度能够以较低或适中的成本,适应这些条件的变化要求,达成比较高的社会公平共识,就能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比较高的社会效率。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中国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近30年来,这一制度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1)创新制度模式。首创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账结合模式,社会统筹的部分实行互济,体现公平;个人缴费全部纳入个人账户,合理调整代际养老负担。(2)维护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这一深刻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结构调整提供保障。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比较及时地根据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变化调整制度设计,扩大覆盖面,适当提高待遇水平,安定了人心、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和谐。比如针对国企改革产生的大批下岗分流职工,较快地出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保障国企退休职工基本生活;逐步将改革开放后大量出现的外企职工、私营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纳入制度设计覆盖范围;在新世纪明确提出了“人人老有所养”的制度建设的目标,2012年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全覆盖;连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4年人均每月700元提高到2012年的1721元。(3)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郑功成(2010)指出,中国已经从制度上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做了两个储备: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建立了个人账户基金,这是减轻下一代人负担的举措;二是在2000年建立了作为战略储备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堪称远见卓识。(4)顺应社会公正的要求,形成比较成型的制度体系。进入新世纪后,逐步形成了以统账结合为主要模式,以覆盖全体国民为目标,以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方针,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主要板块的制度体系。
总体来看,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社会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比较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并化解了快速工业化过程中迅速积累的养老社会风险,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率。但也要看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仍然需要加强。主要表现在: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