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知识手册 | 社保查询 | 养老保险 | 医疗保险 | 生育保险 | 工伤保险 | 失业保险 | 百家争鸣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社会保险频道 > 养老保险 > 正文
 
张怡恬: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的分析与评价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效率的评价,遵循中观—社会、经济效率分析框架。即:包括社会效率、经济效率、政治效率、文化效率在内的制度宏观效率是制度的根本效率和评价依据,其中,政治效率、文化效率是社会效率、经济效率的派生效率。中观效率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宏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二、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经济效率,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效率,主要考量制度对生产效率、劳动力市场供求、经济结构、资本市场、收入分配等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地配合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劳动合同制的推行,保障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在改革开放中期,及时地把制度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职工扩大到全部城镇企业职工,配合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促进了劳动力流动,在为人们提供养老保障的同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

  但也要看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其长期存在的覆盖面窄、保障待遇偏低等问题,加重了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和企业负担,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不足,加剧了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失衡,拉大了城乡差距。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曾一度存在制度目标不明确、制度缺乏稳定性的问题。从1986年进入改革期以来,制度几经变化。1997年以前,制度只覆盖国有企业职工。1997年以后,才把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其他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即使对国有企业职工,也发生过严重拖欠养老金的情况;还发生过制度模式大跨度改变——由1993年以前的社会统筹、现收现付变为1993年以后的统账结合;个人账户规模1997年统一为11%,2005年又调整为8%;制度待遇快速下降,平均替代率从2000年的71%迅速下降到2008年的44%的情况。由于稳定性不够,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给予人们足够的安全感。再加上我国公共支出严重不足,根据学者计算出的我国2009年全口径统计的社会保障支出22982.84亿元计算,2009年我国全口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335353亿元)的比重仅为6.9%,比自由体制的美国还要低近10个百分点,居民对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未来支出的预期增加,消费始终不旺。而农村社会保障长期以来处于缺失状态,农村居民收入又普遍非常低,农村消费市场更是难以启动。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社会保险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