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出台方案,扩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引入市场机制的试点。经过多年探索的“湛江模式”被广东正式向全省推广。
据广东有关部门介绍,“湛江模式”的内涵是“城乡一体,市级统筹,保险公司参与”三者合一,其效果是在不增加政府投入、不增加参保居民缴费的情况下,较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年度累计最高报销限额,因而受到各方欢迎。但在学术界,争论仍未停止,对于这个模式中凸显的诸如商业机构介入基本保险等突破政策之处,是否适合推广,能否可持续运转,都存在不同的观点交锋。
伴随着这些争论,记者近日前往湛江市实地调查。实际上,前述吸引眼球的争论焦点,远非湛江医保模式改革的实质。在那些看似只是技术改革的细节背后,是政府对其自身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在这场以医保为切入口的改革实验里,行政权力主动适应变动的现实,甚至压缩自身的边界,给予市场更大的活动空间。从改革的结果来看,在细节上的放权,并未削弱政府的权威,反而加强了其决策的影响力。
因此,审视“湛江模式”自身得失,不仅可以将其视作商业保险机构进入基本医保领域的探路,更可观察行政权力在改革中的作为,为更大范围的改革提供镜鉴。
医保“升级”
从广州出发,乘坐6个小时汽车或者8个小时火车,才能到达位于广东西南部的湛江。5月底的那几天,这个城市正频繁地登上各大报纸的头版,其原因是因为市长在国家发改委门口激动地亲吻钢铁基地的批文。这则新闻背后凸显的现实是,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湛江的经济一直滞后,和珠三角地区相比如同另一个世界。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