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务院最新审议并通过的《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并强调“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到2006年底,我国已有46家寿险公司(包括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四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36家财产险公司开展了商业健康保险业务,产品近千种,涵盖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四大类。2006年,全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76亿元,同比增长20%,这严重阻碍了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其中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上述情况最主要的原因。
医疗行为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疾病的客观性、严重性、复杂性、多样性等本质特征导致医疗保险成为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大、又难以有效规避风险的险种。道德风险是医疗保险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其中投保前的道德风险称为逆选择,投保后得到的风险称为事后道德风险。“逆风险”是投保前隐藏信息的行为,Akerlof(1970)对旧车市场模型的研究首次进行了逆选择的理论研究,由于买卖上方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最终出现劣质产品淘汰优质产品的结果,Akerlof称之为“逆选择”。
Spence和Zeckhauser(1971)在研究保险中信息和个人行为的一篇文章中将与信息有关的个人隐藏行为分为两种区别开来,发生在代理人知道委托人真实状态之前的属于投保前道德风险,发生在代理人知道委托人真实状态之后的属于投保后道德风险。Arrow,Kenneth.J(1963)在《医疗保险的不确定性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原理》一文中将不确定性理论与医疗保险相结合,分析了医疗保险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如医疗保险的需求和供给、不确定性于道德危害、医疗保险的支付形式等。医疗服务的不确定性和投保者疾病的不确定性使得保险公司难以控制医生和病人的道德风险。
EvansR.G(1974)对医疗保险中由于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而带来的需求偏向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医疗保险需求是一种由供给者诱导的需求,并且提出了医生目标收入的假说,这一假说表明,随着医生人数的增加,医生会提高价格并刺激需求已达到他们的目标收入。因此应该制定强有力的干预政策和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此种行为进行约束。
道德风险形成的基础:医疗信息不对称
在经济学中,基本假设前提中的重要观点就是“经纪人拥有完全信息”,即市场参与人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事实上,这个假设与现代经济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市场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双方的信息一般是不对称的。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某些参与人拥有比另一些参与人更多的信息。信息的非对称性从发生的时间角度划分,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
在信息经济学文献中,常常将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代理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人称为“委托人”。委托—代理理论就是专门研究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于道德风险为题。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