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到2005年,慈溪市的每一个乡镇都发生过贵州、江西、安徽等地方的工人的死亡事件,其中有部分是工伤事故。“死了人亲属就要把尸体抬到镇政府里面去,民兵、民警和保安员拦住不让抬,这样就形成对峙。”墙兴贵说。
政府部门正好缺一个墙兴贵这样的中间人在其中调停,后来的各个乡镇的工友死伤事件,他都被请去调解。他会跟老乡讲,“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你该找哪个政府部门找哪个部门,该找律师打官司的就打官司,我可以帮你们去谈,不要盲目地抬人”。他讲的话,工友们就比较爱听,容易接受。
2006年慈溪市委副书记杨胜隽带队到掌起镇陈家村、坎敦镇五塘新村等调查,与墙兴贵、吴有水等热心外来工事务的民间人士座谈,回去后就筹备在各个村和社区建立民间组织———和谐促进会。他们把外来务工人员称为“新市民”,“核心目标就是要让他们在慈溪找到组织,不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而当时慈溪2500亿元的经济总量,以民营小工厂为主,大多分布在市郊的村庄,各个乡镇都比较平均。员工上班在工厂,下班在村庄,因此和谐促进会大多没有建在企业里,而是建在周边的村庄和社区。
2007年,慈溪市在和谐促进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市委市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抽调市政府办公室的一位副主任任局长,市综治办副主任励冠军和司法局的一位科长任副局长,工会、信访局等抽调人员组成维权服务中心,建立起一支9人的相对独立的服务和管理队伍。
慈溪市暂住人口服务管理局不像宁波其他县市区的同类机构,既没有设在县办下面,也没有设在政法委下面,“就是要努力规避县办政府工作的惯性和政法委过去治安管理的延伸”,管理局副局长励冠军说。
全市选出了100名和谐促进会联谊员,都是外来打工者或老板,励冠军通过他们来了解各个乡镇外来打工者的动态和需求。他甚至会到其中的个别成员家里喝酒,行为作派颇为亲和,不像过去外地人接触过的政法干部。
“我们要做小的、边缘的事情,要了解和满足外来打工者最基本的需求,把他们当自己的兄弟姐妹。”他把这种新型关系形容为产妇和医生之间的依存关系。
2006年5月,坎敦镇五塘新村和掌起镇陈家村的和谐促进会率先成立,墙兴贵成为一名专职社工,担任了陈家村和谐促进会的常务副秘书长,并于这年8月开通为全市外来工服务的“小墙热线”。他的编制归入社区保安,工资由镇政府和村委会共同发放,从最初的900元涨到了现在的3000元。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