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制,是1997年以来所推行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简称“统账结合”)。①即养老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来自具有公共产权性质的社会统筹账户,由企业按照职工工资的20%缴纳,实行现收现付(payasyougo)的财务制度;二是来自于具有私有产权性质的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按照工资的8%缴纳,实行基金积累(fundaccumulation)的财务制度。该模式的设计初衷是推进国企改革,保证劳动力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维护社会稳定。但由于在新制度实施之前已经退休和已经入职的职工没有积累养老金,该模式从运行之初就负担着巨额历史债务,这种制度转轨必须承担的巨大成本直接导致了新建立的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到社会统筹账户,而个人账户实际处于空账运行状态,类似于欧洲的名义账户,②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基金积累作用。据相关统计数据,2011年③和2012年④的整个养老保险基金在剔除财政补贴和一些特殊缴费因素之后,正常缴费收入与支出基本相等,当年结余几乎为零。因此可以这样认为,设计目标为“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相结合”的中国养老金制度目前性质仍为现收现付制。[1][2]
这种现状在中国的民众和学界都引发了很大的关切和担忧。人口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85亿人,占总人口13.7%,预计到2030年前后,将进入老龄化高峰。⑤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退休人口增加且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现收现付的养老金体制本身就会面临赡养率提高、支付困难的窘境,这在许多OECD国家和东亚国家都不断显现。再加之中国现存体制中个人账户的空账金额已经突破2万亿元,⑥[1]这使得预期养老基金支付将严重不足。为应对老龄化危机,维持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将面对巨大挑战,必须进行改革。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