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知识手册 | 社保查询 | 养老保险 | 医疗保险 | 生育保险 | 工伤保险 | 失业保险 | 百家争鸣 | 问吧
向日葵保险网 > 社会保险频道 > 养老保险 > 正文
 
延长退休年龄还是增加缴费基数:养老金改革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效应
向日葵保险网
[导读]: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预期寿命延长,我国养老保险体系面临预期养老金支付严重不足的挑战。本文基于总量视角建立基础养老金收支模型,利用中国人口预测数据,分别测算基于实施“延长退休年龄”和“增加缴费基数”两种不同的改革策略未来30年中国基础养老金的收支余额,并评估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推迟退休年龄”对缓解养老金基金支付压力作用明显,但存在增加就业压力等负外部性。“增加缴费人数”亦可以缓解养老金支付困境,且不存在负外部性,但推行时间缓慢,或将产生新的公共财政压力。
  从长期看,我国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此时增加退休年龄的效果优于增加缴费人数。原因是:第一,增加参保人数受到劳动人口数量的限制,随着参保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参保率增加速度不断下降,直到等于我国的新增就业率,参保率将不再增加。第二,增加缴费基数的政策实施困难。因为扩面的重点是私营企业(包括大量的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为调动其参保积极性,企业仅需缴纳工资总额的10%(制度内现有企业缴费率为20%)作为社会统筹基金,却同已参保企业职工遵循同一计发办法,享受同样的待遇。该措施虽然有效地调动了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积极性,扩大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但与普通企业职工缴费相比,这缺失的10%的社会统筹基金将全部转化为政府财政负担。第三,各地在实施增加缴费基数政策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些省市在“扩面”工作中为完成指标,采取“前补后延”政策,把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纳入到覆盖面中,给养老金收支带来新的风险。因此,扩大覆盖面虽然有助于缓解短期的基金困难,改善短期基金收支状况,却会加重长期财政支付负担。

  因而,在增加养老金积累方面更有效率的方案应该是推迟退休年龄。但是,该方案也有其缺陷,主要是政策实施中存在多种负外部性。第一,推迟退休年龄会导致就业压力增加。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规模庞大,推迟退休对年轻人口就业的挤出效应不得不考虑。第二,推迟退休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冲突。中国传统观念认为,60岁应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推迟退休可能会引起职工不满,影响社会稳定。第三,推迟退休会造成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健康方面的损害。我国的人口健康预期寿命不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1个国家的健康预期寿命的排行榜,我国居民平均健康寿命是62.3岁,在世界排名第81位。推迟退休年龄对于体力劳动者和特殊岗位工作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退休年龄推迟必须考虑行业因素。第四,中国目前临近退休的劳动力群体是过渡和转轨的一代,他们的人生经历了新中国曲折发展中的历次失误,年龄越大所受教育水平越低。一旦延长退休年龄,高年龄组的劳动者会陷入不利的竞争地位,工作选择空间变窄,甚至陷入老年失业风险,既丧失了工作,又一时拿不到退休金,这种制度安排对这一代人是缺乏正义的。第五,按照目前“统账结合”的养老金政策,推迟退休年龄会增加个人账户的支付,而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少,保值增值能力不强,养老金偿付风险增加。因而,应该积极探索推迟退休年龄的具体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外部性,支持基础养老金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①参见《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7月16日。

分享到:

关注向日葵微信号
 

   用微信“扫一扫”,精彩内容随时看

社会保险关注排行